在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东校区,一场以“葫芦”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正在悄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门名为“百变葫芦娃”的课程,以劳动教育为起点,融学科、融师生、融家长、融自然,实现培养品格、拓展思维、强健体魄、提升审美的课程目标,成为学校创新育人的“枝上新花”。
最珍贵的“花朵”:劳动教育中的生命对话
四月的合肥春意正浓。在学校的“花儿农场”里,一群学生正蹲在田垄旁,小心翼翼地捧起泥土,将一粒粒葫芦种子埋入土壤。学生刘书瑶的动作格外熟练,培土、浇水一气呵成,俨然已经是位经验丰富的“小农夫”了。“去年春天,我已经种过一次葫芦了,还学习了葫芦彩绘。今年我要种出比去年更大的葫芦,画一个比去年更漂亮的彩绘葫芦……”她憧憬着今秋的收成,手上的动作加快了。
自2024年春季学期起,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利用校园内的“花儿农场”开展葫芦种植实践活动。学校为每个班级分配了一块专属的种植区域,学生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每周的劳动课上,学生不仅学习如何施肥、松土、浇水,还通过观察记录葫芦的生长变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葫芦的过程,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而且是学生与自然建立连接的过程。”学校副校长谢后荣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学校还组织了“葫芦成长日记”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图画或短视频记录葫芦的每一点变化。学生王仅澳在观察笔记中写道:“今天葫芦开花了,像小雪花一样洁白,真美!”
在收获季节,学生将成熟的葫芦采摘下来,经过晾晒、打磨等工序,为后续课程做准备。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劳动的意义不止于体力付出。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学科知识、品格培养深度融合。当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时,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葫芦苗像个小宝宝,每天都要喝水、晒太阳。”这种具象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对自然多了一份敬畏。到了盛夏,葫芦藤蔓爬满支架,洁白的花朵引来蜂蝶,学生在田间写生、测量藤蔓长度,科学课上“植物生长周期”知识点变得具象而清晰。
秋天,农场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学生亲手摘下形态各异的葫芦,有的细长如月牙,有的圆润似灯笼。学生徐梁凌仪捧着自己种的葫芦说:“原来坚持做一件事真的会发生奇迹。”这句话或许正是劳动教育开出的最珍贵的“花朵”。
最美丽的“花朵”:美育浸润中的情感生长
葫芦不仅是劳动的果实,而且是艺术创作的载体。在学校美术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葫芦彩绘课正在进行。学生手持画笔,专注地在葫芦表面绘制着自己的创意作品。有的画上了卡通人物,有的画上了动物世界,还有的用鲜艳的色彩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葫芦的表皮质地细腻,非常适合绘画和雕刻。”美术教师蒋海莉介绍,“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水粉、丙烯等多种绘画原料,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
为了让这些作品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学校组织了“福禄葫芦扮校园”活动。学生将自己绘制的葫芦装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从教学楼的走廊到操场的围栏,处处都能看到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学生阮俊驰自豪地说:“每次看到自己画的葫芦被挂在校园里,我都觉得自己像个艺术家!”
美育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彩绘过程中,教师会讲述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福禄”“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学生在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化熏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或许是美育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最动人的“花朵”:德育中的生命连接
葫芦不仅是劳动和艺术的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在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关于葫芦的儿童故事,鼓励学生用成长记录法、故事联想法、拟人法等不同写作技法创作自己的“葫芦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葫芦的外形、品质、寓意、期盼等为意象创作儿童诗。这些生命力十足的儿童诗被抄录在小条幅上,与葫芦一同放置在美术教室里。学生在美术教室参加社团活动或玩耍时可以阅读这些诗歌,自然“诗根深种”。
德育的渗透更为隐性。葫芦是学生的伙伴,学校以“为‘葫芦朋友’制名片”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葫芦的外形、品质,并撰写个性化名片,悬挂于“葫芦朋友”的下方。有了名片作装饰,“葫芦朋友”魅力倍增,在葫芦藤下驻足阅读的学生络绎不绝。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与葫芦建立起独特而亲密的情感链接。这种链接或许是生命教育开出的最动人的花朵。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葫芦课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颗葫芦都承载着梦想,每一幅彩绘都闪耀着创造力的光芒,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以更多元的载体和更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性。正如校园里那片生机勃勃的“花儿农场”,在教育的田野上,每一粒种子都值得被精心呵护,每一朵花都能够绽放。
(作者单位均系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9版
作者:沈立珍 吴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