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迈向实力,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专家划重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20:41:00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金融博弈白热化的当下,中国金融业如何从 “规模大国” 迈向 “实力强国”?面对金融业总资产495.59万亿元(2024年年末数据)的庞大体量,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教授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直言,我们正站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窗口期,既要破解 “大而不强”的深层矛盾,更要在金融新业态上构建全球竞争力。赵昌文,著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吴小兰讲席教授,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目前并无统一的‘金融强国’定义。” 赵昌文指出,金融强国的核心在于实现金融体系功能升级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跃升。具体而言,金融强国应具备六大关键要素:强大的货币体系、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其中,强大的货币体系体现在货币对内维持经济稳定、对外提升国际影响力;强大的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定海神针”;强大的金融机构是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定价能力的体现;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资本配置和定价权的空间载体;强大的金融监管是风险防控与市场活力的平衡器;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则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尽管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股票市场市值均位居全球前列,但赵昌文直言,五大深层差距制约着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深度和可及性不足,股票市场市值与GDP之比、债券市场规模与GDP之比均低于美国;主权货币与债券国际影响力不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金融资产规模大但结构单一,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结构难以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有待增强,上海和香港虽有进展,但在大宗商品定价权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话语权方面仍显不足;软性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制约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开放。因此,我国金融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以提升金融市场深度和可及性,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并加强软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逐步缩小与金融强国的差距。在传统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赵昌文聚焦三大新兴领域,为金融升级指明方向:在科技金融方面:常态下,科技金融需解决“融资中性”和改善金融工具风险收益结构问题。破除救助非中性,完善市场化处置机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降低人为因素,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综合化科技金融服务。非常态下,须创新“追赶型金融工具”,如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以金融换时间、接市场、补短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绿色金融方面,须加快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复苏,扩大气候融资规模;减少绿色产业限制性政策,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发挥大国及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在数字金融方面,需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建立跨境监管协作。未来,数字金融将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覆盖农村和中小微企业,推动全球金融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