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滁州:放大毗邻优势,释放一体化发展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1:16:00    

安徽省滁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区,与江苏省南京市一衣带水,紧密相连。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滁州积极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区位毗邻的“好邻居”成为协同发展的“合伙人”,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果。5月7日至8日,记者跟随毗邻区赋能高质量发展采访团走进滁州,从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创新动能以及公共服务共享中,探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如何在此持续释放。

产业协作 打造长三角产业承接腹地

位于滁州市来安县东南部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与南京江北新区一河之隔,距离建设中的南京北站仅有6公里,3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南京市区。为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协作,滁州积极探索“不打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发展新模式,以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来安县充分发挥“南京江北门户”独特区位优势,全面推动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围绕毗邻区位优势,聚焦“新三样”,全方位嵌入长三角高端产业链。截至今年一季度,功能区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3个,协议总投资超260亿元,投产6家,在建14家,计划开工13家。

在该功能区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多条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中,600多台物流机器人来回穿梭,历经硅片的切割、清洗到电池片的制造等环节后,一块块平板电脑大小的光伏电池片从这里接续下线。作为一家集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捷泰新能源在滁州总投资126亿元的年产18GW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智慧工厂项目,是业内专业电池厂商中首个实现N型TOPCon电池规模化量产的基地,也是当前N型电池有效产能最大的基地。“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已经实现了制造过程的生产智能化、生产数据可视化、车间管理网络化,日产电池片700万片。”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建波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滁州基地已处于满产状态。记者注意到,光伏产业所涉及的硅料、硅片等上游产品,电池、组件等中游产品,以及汇流箱、连接器等下游产品的多家生产企业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这也给了捷泰扎根长三角发展更多的底气。目前,捷泰在淮安还建有另一大生产基地,并在苏州建有全球营销中心,光伏电池产业链协同发展效果日益提升。

滁州市南谯区紧邻南京市浦口区。在位于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内的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总部研发在浦口、生产制造在南谯”的产业链合作机制正在形成,推动打造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特色园区。在园区企业安徽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条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各类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产品在经过研磨划片、装片、球焊、塑封、打标,直至测试封装的多道工序后,将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安防监控、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室内外照明等领域。这家于2021年才成立的年轻企业,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2023年产值5000万元,2024年产值超1亿元,今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1.8亿元……“扎根长三角,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区位优势给公司业务带来的优势。比如,我们有许多客户就是南京浦口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具有最为直接的地理便利性。”该公司生产负责人肖建州说。

招商引才 激活地区创新发展动能

在省际毗邻区加持下,2024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5.5%。其中,顶山-汊河和浦口-南谯两个功能区2024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超180亿元,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38个、总投资988亿元。对滁州而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招商引才的步伐还远不止于此。围绕八大产业链,滁州积极引进培育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集群式发展。近3年来,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超800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安徽省第一。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滁州集聚,激活的是区域创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将企业自研的AI模组搭载在执行各种任务的无人机上,这些“空中巡警”便可在无须遥控者的环境下通过机载大模型和小目标识别算法技术“空对空”自主识别、实时动态锁定闯入禁飞区的飞行器,并通过电子干扰、声波驱离等方式将其驱离。同时,这些智能无人机还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空对地”精准找到遥控“黑飞”机器的操控者,并实时对其发出警告,从而有效解决低空经济领域的“黑飞”监管问题。这款由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无人机解决方案,目前已在算法层面实现,预计本月底便可面世。

事实上,在明晟智能入驻由苏州工业园区与滁州市政府合作开发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前,滁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版图几乎为空白。“滁州人工智能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滁州市政府对企业的保障扶持,以及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资源优势,是促使我们选择落地滁州的关键因素。”该企业董事长秦家明对记者说。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度参与滁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明晟智能还成立了安徽首个民办非营利性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从事神经网络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安全处理与隐私保护、数字指纹与区块链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已聘任专家59人,建立3个科技研发平台、5个校企合作共建平台、16个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将为滁州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和人才支撑。

互促共融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大要义。在滁州,越织越密的“零距离”交通圈、合作日益密切的医疗教育服务、全面覆盖的“跨省通办”企业服务……越来越多优质的公共服务正为居民所共享。

“我在工地上做木工,有高血压病史,近一年来总感觉耳朵后面有一根筋十分酸胀,担心得了脑梗。听说有南京专家在这里坐诊,特意来看看。”在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5岁的张维宝正向当日坐诊的医生——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刘梅描述着自己的症状。刘梅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神经免疫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周三,刘梅都会从南京来到来安坐诊。“根据你的CT来看,后脑没有明显的萎缩,可以排除脑血管病的可能。但我发现脑血管已出现动脉硬化,所以后续还是要多加注意,控烟控酒,减少低头看手机的时长……”刘梅专业且详细的诊断与建议,让张维宝由衷称赞:“您的诊断给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我知道了后续应如何对症下药,谢谢您!”

这样便捷又安心的医疗服务,早已成为来安居民生活的常态。“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们与南京多家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专家工作室,2024年长三角知名专家来我县坐诊2584人次、接诊2.6万余人次、指导开展Ⅳ类手术1866台次,优质资源不断扩容。”来安县卫健委医政股股长孙斐斐向记者介绍道。此外,来安县还通过与南京多家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邀请专家开展义诊等方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的业务合作,重点强化康复理疗、肿瘤、脑外科等专科建设,利用长三角三甲医院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争取早日建设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区域特色专科,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队伍。”孙斐斐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