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位于平泉市卧龙镇的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原料场里,刚从周边村庄运来的山杏壳、桃壳堆成小山。这些曾被林农当作废料的果壳,即将开启一场“发光发热”的蜕变之旅。

8月27日拍摄的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原料场内堆积如山的果壳。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以前果壳扔在地里没人要,现在可是宝贝。”公司负责人魏淑君说,历经多年科技攻关,他们自主研发的气化多联产技术,将果壳变废为宝,实现一物多用。
走进生产车间,高大的气化炉正匀速“吞”入果壳、秸秆等农林生物质废弃物。据悉,每吨生物质在气化过程中,会产生约2400立方米氢、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
“以前这些可燃气体直接排放掉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把可燃气体输送到燃烧室充分燃烧,温度达到1100℃到1400℃,即成为生产活性炭的燃料,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还成为供热的热源。”魏淑君说,现在该公司不仅是一家生产活性炭的企业,还是一家供热企业,每年取暖季,供热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可燃气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该公司还配备了先进的内燃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燃烧,带动5兆瓦发电设备运行,每小时可发电5000千瓦时,不仅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还能向电网输送多余电量。
“每吨生物质气化产热可替代标煤0.3吨,一年可节约标煤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5万吨。”魏淑君说。
更令人惊叹的是,果壳“变身”活性炭后剩余的炭灰,也没浪费。它与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木醋液混合,再添加一些辅料,摇身变成叶面肥和生物活性炭基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在产品展厅,果壳的变身“成果”令人目不暇接:10米长的炭雕九龙壁纹理细腻,饮水机滤芯、污水处理炭棒等民用产品一应俱全,还有用于军工领域的特种活性炭。一枚果壳催生出一条完整的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循环产业链。
科技是这一切的核心。
“我们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建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质多联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生物质气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魏淑君说。
2024年6月,华净公司参与完成的“农林生物质废弃物气化供热联产电、炭、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日前,该公司承担的“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核评估,成为承德首个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