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满38岁的邓志灵,5年前已经成为广州地铁接触网高级检修专家。乐于“折腾”自己、喜欢多做一点,就是他的秘诀:从上下班只需5分钟的老线路,申请调到离家60多公里的新线;报名参加全国技能竞赛,在“魔鬼训练营”的三个月,他的指纹都无法识别;看到其他专业的设备好用,他想办法研发新设备用在自己专业。他相信功不唐捐:“多想、多问、多做,踏实做事,总会有用的。”

检修1公里蹲下起立250次
1987年出生于肇庆的邓志灵,从小就是个“爱倒腾”的孩子,对各类机械装置充满好奇,经常拆装家里的电器研究构造。源于这份动手实践的乐趣,他选择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毕业后,邓志灵入职广州地铁,从事接触网检修。接触网就是为列车输送电力的专用设备的统称,根据车型不同,既有位于车顶的接触网,也有布置在轨道旁边的接触轨。

邓志灵在进行接触轨参数测量
“这是地铁里面对体能要求最高的岗位。”邓志灵说。检修作业要带上手扳葫芦(手动起重工具)、导高测量仪、力矩扳手等装备,单是葫芦就有二三十斤重。他所在的21号线采用接触轨供电,检修时每隔4米要打一个点测量,1公里就要蹲下起立250次。线路平均站间距约3公里,意味着每个区间要重复这个动作750次。
广州的夏天不好惹,但因为运营需要,经常要在户外高温下检修。车场检修有多热?邓志灵打趣道,如果皮肤接触到钢梁,立马就能闻到烤培根的味道。冬夜,则要经历露天段的刺骨寒冷。“21号线长平—金坑区间拥有全线最长的露天段,线路就在山林之间,半夜最低0℃。”
魔鬼训练3个月磨平了指纹
入行16年,邓志灵先后在多条线路历练,参与过广佛线、广州地铁14号线知识城支线、21号线等新线建设。新线建设是从零开始,需要参与施工设计、设备验收等,工作量翻几番,每天行走3万步以上是常态。“新线建设是成长最快、学得最多的一个时期,可以接触到很多前沿技术。”
他有一个好习惯,工作之余会进行复盘。“我认为这是自我管理的‘黄金时刻’。”每天总结,点滴进步,令他逐渐脱颖而出,遇上重要检修上级往往第一时间想到他。
让邓志灵从一个可靠的检修好手蜕变成专家级人才,是他主动参与竞赛的磨炼。入司第二年就开始参加竞赛比武,邓志灵多次拿下全市第一。2018年,首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开锣,单是接触网专业广州地铁内部就有600多人报名。有惊无险拿到国赛的门票后,再大的难关,邓志灵都咬牙坚持。接下来是为期三个月的“魔鬼训练营”,每天早晨空腹训练。除了体能训练,还有实操训练,一次拆装64个螺母,每个螺母7圈,一次就要拧448圈。“手指都是在起水泡和水泡破了的状态,三个月里指纹都识别不出来。”
经过有血有汗的扎实训练,邓志灵在国赛中稳定发挥,勇夺全国第一。
通勤125公里他坚持了8年
载誉归来,邓志灵再上一台阶,获评检修专家,公司给他压了新担子,成立“邓志灵国手工作室”。
身为“国手”,邓志灵将好经验用在日常工作之中,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技艺传承机制:技术比武提炼标准工序,工艺视频固化操作要点,多语种课件助力海外输出。在广州地铁承接运营的巴基斯坦橙线项目中,邓志灵和团队因应疫情的特殊情况,开发中英双语培训系统,通过“视频演示+实景复刻”,帮助巴方学员跨越语言障碍,掌握核心技术。

邓志灵为其他同事进行接触网设备实操培训指导
在镇龙车辆段上班的邓志灵,一家三口住在佛山,持续“双城记”已经8年。单程驱车80分钟,来回约125公里的通勤路途,早已成为他的日常。“儿子10岁了,家庭温暖很重要,有时间我尽量多陪陪家人。”
一起入职的同事很多已经离开,身边也有同事问他,为什么还在坚守?邓志灵说:“检修人员虽然不在前台,但离乘客一点也不远。他们的安全出行都有我们的付出,这份成就感让我坚持了下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