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电-第1眼TV
4月18日,记者从重庆市民政局获悉,我市城乡低保等救助保障标准已连续16年增长,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超过370亿元,保障95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基本编密织牢。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立介绍,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在政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社会救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新培育社会组织3500余家,其中全市性社会组织300余家,实现培育监管并举。连续两年举办川渝社会组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累计发布就业岗位22万余个,引导16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活动近2000场,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
社会事务领域方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5年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8亿元,惠及50.7万残疾人。通过实施“福康工程”,5年累计为3387名困难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
同时,在市级层面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点—“渝康家园”1800余个,全市100%的区县、85%的街道、71%的城市社区和36%的乡镇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56%以上。
此外,针对殡葬改革工作,我市连续两年将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近年投入市级资金1.68亿元,新增建成火化殡仪馆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3个、农村公益性公墓30个。
区划地名工作方面,民政系统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城管等部门规范楼宇、轨道、公园等命名,建立市、县、乡、村、点位五级管护网络,健全界线管理等各项制度。
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加快推进渝悦救助通平台建设和应用,2024年,已链接社会资源帮扶服务项目258个,资助118.19万人参加“民政惠民济困保”,实施慈善+救助,增强困难群众风险抵抗能力。
近年来,我国民政部门以深入推进婚俗改革为抓手,正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我市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
从2021年6月起,我市就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渝通办”试点,推行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动涉外婚姻登记档案查询“川渝通办”,指导各区县民政部门建设特色婚姻登记场所,开展特色婚姻登记颁证服务。截至今年1月底,已婚姻登记“跨省通办”1.16万对、“全渝通办”9.85万对,公民婚育“一件事”累计办理3.5万余件。
下一步,我市民政部门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持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林红 徐毅 编辑 贾梦婕)
原稿点击>>
370亿投入,连续16年提标!重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