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思想周刊|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7:2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要以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目标为牵引,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加快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绿色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是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有组织科研推进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体系,努力实现更多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重大发现和高科技成果供给,筑牢高水平绿色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持续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重大重点专项,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研发一批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绿色科技,抢占未来绿色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二是壮大绿色科技创新主体。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绿色科技研究院,深化产学研协同,构建绿色科技协同创新与攻关的体制机制。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交叉型、复合型的绿色科技创新人才。三是推动绿色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和应用。建立健全绿色科技成果登记、评价、发布、交易等全过程管理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综合性全链条贯通式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科技成果展示、评估和交易平台,推动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探索实施绿色科技成果“以权代股”试点,通过许可、转让和作价投资等有效方式,推动绿色科技成果的普惠化应用。

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坚实载体。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产业载体作用的发挥,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也要统筹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以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有力依托和坚实根基。一是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改进智能生产工艺,高效组织节能生产,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系统观念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建设全过程,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绿色制造模式,加快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营造“数”“绿”双化协同生态,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培育和搭建绿色产业链与绿色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服务等新兴产业,构建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绿”与“新”的双向奔赴。三是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着眼未来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需求,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新方向新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全局性谋划,拓展绿色经济新业态,塑造未来绿色发展新优势。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绿色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活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立足新时代构建与发展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打通束缚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构建极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牵引,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协同,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绿色政策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绿色标准、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等领域制度建设,不断释放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潜能。二是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加快实施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速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三是完善超大城市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突出数智赋能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提升生态环保整体智治能力,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高质量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强化绿色生活制度保障,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涵育绿色文化,形成全社会共促绿色转型、共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李露露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4CKS043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