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群,构建覆盖3500余个关联知识点的专业知识图谱,打造“经典原著研读+时政热点研讨+虚拟仿真体验”特色教学模式;建设AI智能教学工坊,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前沿热点深度融合;通过VR技术还原沂蒙精神、济南战役等红色场景,推动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体验跃升。
近5年来,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山东省思政“金课”5门;出版教材10余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智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累计开发在线课程2000余课时,实现课程资源立体化、专业图谱系统化、教学场景具身化、学情分析个性化。学生理论素养显著提升,在《社会科学前沿》等期刊发表理论文章200余篇,出版《追求卓越》优秀论文集等8部,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0余篇。
实践淬炼
以“四阶递进”为路径锤炼专业本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构建“四阶递进”实践能力养成体系,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进行教学认知与能力初培,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中促进能力提升与专业成长,在比赛竞赛中实现教学能力进阶与实践创新突破,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推进价值实现与责任担当。
学校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与20余所中学签订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提升的广阔平台。通过强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类赛事的指导,为学生提升专业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创新“红色宣讲+支教帮扶”模式,组建“青马宣讲团”深入青海、新疆等地开展理论宣讲,并将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纳入综合评价分值认定,促使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专业能力。
近5年来,学校实现应用型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化,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累计获奖150余项。推进学科竞赛项目培育常态化,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70项、在“挑战杯”等赛事获奖20余项,获评团中央、团省委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8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卓越教师班团支部入选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引领力TOP100榜。落实服务型人才评价模式科学化,培育9支国家级志愿宣讲团,累计服务时长达3万小时。150余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偏远地区任教,涌现出一大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骨干。
文化浸润
以“两创驱动”为引擎涵育文化自信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立足齐鲁文化沃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驱动,构建以“两创驱动”为引擎的文化育人新格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理论研究,构建文化育人理论基础,聚焦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全球传播的时代命题,深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研究,形成“两创”研究高地,产出高水平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系列学术公开课,组织学生参加文化领域的专题论坛,盘活“双创”活力,孵化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20余项。积极进行文化传播,搭建兼具学术对话、文化传播的国际交流平台,举办“现代化与人类文明”等国际学术会议,推动齐鲁文化研究成果外译传播和人才共育。
近5年来,学校文化育人理论成果丰硕,依托近6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开展相关文化议题的理论研究,完成5部专著及4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读书小组获评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优秀读书小组”。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学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外高校研学交流达50人次。
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构建的“理论强基·实践淬炼·文化浸润”育人模式,不仅锻造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推动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突破性发展,有效支撑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一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师范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未来,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持续深化改革,在教育强国征程中书写“山师答卷”。
(作者:冯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