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大数据、智能算法、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智慧密码”。传统思政课堂面临的内容抽象、单向灌输、评价滞后等挑战,与“00后”青年差异化、灵活化、场景化的学习需求形成明显张力,这恰恰能够通过数智技术的应用得到有效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探索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路径。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推动精准施教。数智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破解教学对象差异化、教学效果模糊化等难题提供了新方案,有助于通过课程资源系统化整合与个性化供给,使思政课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可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教学要素结构化整合。定义关键概念,并建立层级关系和逻辑关联,将同主题的教材内容、现实案例和视频讲解紧密衔接,设置新政策、热点事件的动态接入口,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交互的立体知识网络。可使用多维数字画像与个性化算法推荐,增强教学实践针对性。整合在线测试结果、线上学习行为等多源信息,为学生构建认知水平、价值取向、行为特征的多维画像,精准定位学生的理论薄弱点、价值困惑点、兴趣点与需求点,进而自动生成差异化教学方案。基于协同过滤和深度学习算法,为学生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例如,针对剩余价值理论认知模糊的学生,重点推送相关解析视频;将“中国航天精神”专题视频推送给相关专业或对航天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可运用AI助教系统提升教学效能。开展人机协同教学,AI助教可承担背景知识传授、辅助课堂讨论等基础工作。部署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助教,实现全天候智能问答与互动反馈。例如,通过交互式对话解答热点难点问题,记录高频次疑惑点,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多维交互—价值共鸣”的教学模式。在数智技术驱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从单向灌输向深度交互转型,通过创设沉浸式场景、搭建对话桥梁、模拟社会实践,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推动入脑入心。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突破时空限制,打造混合现实课堂,实现历史情境的具象化重构。大学生可通过M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场景,例如,通过参与虚拟场景中的“土地改革会议”,与虚拟农民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将对群众路线的理解从抽象的概念认知转变为情感认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重建现实情景,让学生直观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学生可通过VR设备“实地”参观数字孪生平台搭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近距离观摩现代化农业设施、特色产业布局等,深化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领会。可通过实时交互系统建设师生对话网络。在课程PPT中嵌入弹幕,学生可针对教师讲解内容和互动问题进行观点碰撞,AI系统自动归类生成辩论焦点和关键词,教师及时对争议点、关注点进行回应。构建开放、自主和去中心化的多模态师生互动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交互、反思和共情中内化所学理论。可开展人机协同决策训练,使学生在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对国家战略的认同。引入决策模拟系统,基于热点政策设计剧情,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表达观点和提交决策方案,AI系统通过数据建模、可视化工具等分析和展示不同决策对不同群体的长短期影响。
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数智技术能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智能评价工具、即时反馈机制等破解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主观性、滞后性困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升级。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数据信息采集,夯实精准评价基础。利用电子签到系统、智能摄像头、可穿戴设备、数字化平台等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信息,包括出勤率、互动频率、协作能力、思维活跃度、提问和发言质量、章节测试成绩等。通过移动终端收集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的次数、质量及成果,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动态跟踪。可使用智能平台或工具构建人机协同精准评价体系。开发数智化教学平台,减少人工评价的主观性和误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采用无纸化考试平台,AI系统自动对客观题型进行判分,并生成错题分析报告。此外,AI系统还可将逻辑性、术语规范性、知识点匹配度、价值观导向等指标结构化,发挥自然语言快速处理能力,对主观题进行初评,为教师终评提供有力参考。建立支持学生评、同行互评、督导评、教师自评的多维度教师评价系统,AI系统综合评分数据,生成教学质量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建立即时反馈机制,为教学优化提供信息支持。可开展“随堂微调查”,在课程结束时推送在线调查问卷,聚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层面快速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建议,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难点和痛点。开发学业大数据监测平台,分析作业完成率、知识点掌握等数据,帮助教师识别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者:柯 萌,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