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巧手,几缕丝线,数十小时的缠绕,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三年级女生龚歆雨用缠花的技法复刻出宋徽宗名画《枇杷山鸟图》时,仿佛看见手中的雀鸟真的在枝头鸣啭,内心被巨大的成就感充盈着。但是,她没有料到,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她的作品被摆上了上海市友谊商店的柜台,未出校园,就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为了还原画作神韵,枇杷树叶上虫洞的大小和位置都经过仔细考量

龚歆雨在位顾客试戴她的原创发簪
这两天,和这幅作品一起走进上海友谊商店艺友空间的,还有该校学生的近百件作品。中式女装、植物蜡染丝巾、发簪、胸针、团扇、装饰画……围绕“非遗进行时”这一主题,逸夫职校“龙凤祥”工作室、绘画专业、篆刻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以及综合材料工作室学生不仅携手带来展品,更在商店支持下,将所有展品明码标价。用校长沈蓝的话说,希望通过这种“教室即展厅、作品即商品”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也给予师生在传承非遗的路上更多的信心与肯定。

学生作品摆进友谊商店


多年和非遗结缘
逸夫职校华山分部党支部书记陶姣姣介绍,逸夫和非遗的缘分由来已久——学校的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与老凤祥保持长期紧密合作关系,自2011年起,逸夫职校又联合开开集团下属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龙凤民族工艺教学基地,并建立了非遗旗袍传习中心,由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同学们传习非遗技艺。
如今,“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江满宗和他的徒弟、第五代传承人吴雨婷,每周都会走进逸夫课堂。吴雨婷,正是逸夫职校的毕业生。她还记得,工艺大师徐永良初次走进教室,手中精准裁剪的绸缎和飞动的银梭,瞬间拉近了自己与国家级非遗的距离,也让她感受到非遗原来是如此鲜活、可触。

逸夫职校毕业生吴雨婷如今是“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而在江满宗看来,年轻人扎根非遗,做一名“手艺人”并不容易。“要静得下来,耐得住寂寞。”江满宗说,龙凤旗袍至今坚持着每一件旗袍都是“单人单件”,一针一线手工定制,原汁原味保留着“镶、嵌、滚、宕、镂、雕、盘、绘、绣”等九大绝技。“两眼一睁就是敲。”吴雨婷说,在龙凤旗袍,每一个新人必须吃“萝卜干”饭,光是敲滚边,就几乎敲得她“怀疑人生”。手抵着顶针箍的地方,一直在破皮、流血。
用创意让非遗更有活力
“那些反复修改的纸样、被岁月磨亮的顶针,都是我成长的见证。”展览现场,吴雨婷动情地对学弟学妹们说,每次看着他们专注缝衣的模样,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如今,仍会为他们第一次缝出平整滚边而欣喜,会在深夜和他们探讨如何让传统盘扣更契合现代审美。
“原来要做这件衣服这么难啊”“怪不得这么值钱!”江满宗笑言,当他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慨叹时,他都颇有感触,也坚定了要继续带领同学们在非遗世界往前走的决心。
他坦言,作为一名60后,在和00后、10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年轻人的创意总是给他惊喜,甚至自叹弗如。比如,老一辈人觉得,旗袍一定非得在隆重场合才能穿;但是,00后和10后们不这样想——将其蕴含的中式元素融入日常服装,方能拉近其和市场的距离。
于是,有学生借助 3D 软件融入传统纹样,进行现代设计;有学生大胆地把苏绣和宋锦面料、珐琅扣结合,创作出“锦绣东方”系列新中式服装;吴雨婷还引导学生们,一起为旗袍“盘扣”设计出更多纹样——它们不再满足于“安居”在旗袍上,一根根“盘扣条”勾勒出“十二花神”,跃上团扇和书签,制作成各种文创。展览现场,观者们通过手机扫描展品,瞬间触发AR动画,活灵活现的卡通敦煌飞天翩跹,通过数字电视映射互动手势,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当年轻人的创意与非遗底蕴相遇,传统文化就能真正活起来、走出去。”吴雨婷相信,非遗传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开展不过数个小时,柜台内的商品不少已经被预订一空。“过两天,我们还准备搞一场网络直播,为同学们打开市场。”友谊商店相关负责人程雯认为,通过商业的力量构建桥梁,方能让更多的人看见非遗之美,听见匠心之声,让传统的艺术能够真真实实的做到可触摸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