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56岁的林先生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帕金森病科普活动现场健步如飞。此时,完全看不出他曾经是位被病魔禁锢8年的重症患者。“我现在什么都能做,自由了!”林先生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术后康复成果,欢快的步伐与半年前卧床不起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林先生在记者面前欢快地跑起来
5年后药物“蜜月期”结束,被“困”身体不听指挥
这位茂名患者的故事折射出我国370万帕金森病群体的生存困境。林先生妻子回忆道:“得病5年后,他吃了药,两小时后就动弹不得,晚上每隔一小时就要喝水、上厕所、翻身……”提起那一段日子,林先生妻子无奈得直摇头。
“不是我折腾你啊,是病折腾人啊”。林先生这句辛酸的辩解,道尽了无数帕金森家庭的心声。
转机出现在去年7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病区团队为林先生实施了全麻状态下“AI+机器人”辅助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传统的局麻手术,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容易因恐惧脑部手术而中断治疗,而全麻又会抑制大脑核团放电,使得医师不容易判断电极的精度。”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解释道,“我们引入AI分析电生理信号技术,结合机器人辅助植入,将电极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精准又安全,这解决了大问题。”

机器人辅助DBS手术
术后几天开机后,林先生自己可以轻松行走,以前身体上的各种束缚都消失不见了,经过数次程控,林先生已顺利回归正常生活。不过,卢健军表示,DBS术后仍需定期复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刺激参数调整以及药物方案的调整。
4月11日,科室专门举办了患者科普教育,林先生回来开药同时复查。他现在依旧需要经常康复训练以延缓疾病进展。
智能设备让患者康复更有目标
在活动中,一位阿姨手上戴的智能手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款实时监测震颤指数的智能手表。药物疗效现在可以量化呈现。”卢健军向记者介绍,“这款设备能24小时监测患者手部的震颤指数,精准捕捉药物‘开关期’,让药物与DBS治疗实现无缝衔接。”

患者向记者展示监测病情变化的智能手表
在病区走廊,记者注意到多位患者佩戴着智能监测设备体验。56岁的张女士展示手机上的语音分析APP:“它能通过声纹变化预警病情波动,昨天还提醒我及时复诊。”病床边的智能床垫同样引人注目,该设备可精准记录患者夜间翻身次数,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而防抖饭勺也可以让患者自如吃饭。

辅助帕金森患者进食的智能设备
“虽然帕金森病尚不能根治,但规范治疗能让我们获得近20年优质生存期。”卢健军主任向参加活动的患者说。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健军(中)
据悉,目前该院每月门诊接诊帕金森患者约200人次,年DBS手术量保持30台左右。对于患者关心的治疗费用问题,卢健军带来好消息:“进口DBS设备因关税导致价格较高,但国产自适应深脑刺激(aDBS)系统即将落地。这种设备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自动地动态调整刺激参数,不需要让医生来调节参数,从而更便捷和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同时减少副作用。”
随着4月11日“抗帕”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患者意识到:精准医疗时代,带病生存同样能活出生命尊严。